中新网北京3月4日电 (记者 邢翀)“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也出现了行业共性问题,一些‘伪降解’产品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,建议强化‘限塑令’政策实施和监管力度,加强市场监管和可降解标识管理,加大对‘伪降解’产品的惩治力度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对记者表示。
塑料“白色污染”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,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。塑料污染治理既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,又关乎生态文明建设。生物可降解塑料能够在特定环境下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,兼顾环保性和使用需求,成为国际上治理塑料污染的理想替代产品。
尽管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起步较晚,但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因素驱动下发展迅速。郑月明在调研后发现,我国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,也出现了一些行业共性的问题。“目前来看,市场整体使用积极性不高,与传统塑料相比,当前生物可降解塑料生产成本相对较高,部分使用性能与传统塑料产品相比有待提升,在政策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,消费者使用积极性不高,导致市场推广受限。”
另外,郑月明还发现,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没有专门的生物可降解塑料工业堆肥厂,缺少规模化降解环境和资源化处理条件,相关企业回收处理动力不足,再加之一些“伪降解”产品充斥市场,导致标识混用、鱼龙混杂,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。
在2019年和2020年全国两会上,郑月明曾连续提出了关于“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”的相关建议。2020年至今,国家相继出台了支持可降解塑料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,推动可降解材料产业的进步。“今年人代会我又提出了‘关于推动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’,希望能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。”郑月明说。
他认为,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应用,可以结合垃圾分类加强科普宣传,强化“限塑令”政策实施和监管力度,引导居民更多使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。“比如,优先在政府部门、酒店、场馆、车站、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,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标志制品,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细化分类、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。”
在终端回收处理方面,郑月明认为,在垃圾分类中增设生物可降解塑料类别,设立独立垃圾桶,完善标识和收运体系,在快递站等重点区域增加回收设施。同时还可以通过专项资金支持、税收优惠等方式,支持生物可降解塑料循环利用技术开发。
郑月明特别提到,“伪降解”产品不但会给环境带来伤害,也会干扰真正的可降解制品的回收处理过程,影响行业健康发展。“建议进一步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品标准体系,加强市场监管和可降解标识管理,加大对‘伪降解’产品的惩治力度,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。”